孫中山生平

 
 

年青時期的孫中山,曾在香港求學。可以說,香港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搖籃,因為他就是在這片當時還是英屬殖民地的小島上,受洗皈入基督教、催化自由、民主、仁愛的思想、廣交志同道合的友儕,以致私下秘密結社、甚至組織反清政府的革命團體,成為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。

1866.11.12 生於廣東省香山縣(今中山縣)翠亨村的一個務農家庭,幼名帝象,讀書時取名文,號日新。
1878 隨兄長到美國檀香山,1879-82年間就讀於當地教會學校,飽受基督教教育薰陶。
1883 被兄長送返故鄉學中文,後為破除鄉民迷信而拆瓞q宇神像,被家人遣送香港,入讀聖公會拔萃書室。及後認識來華傳道之公理會喜嘉理牧師,不久便與友陸中桂一同受洗加入喜牧在港初辦的「合眾教會」(即今日之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),成為該教會第二及第四位受洗會友。其後移居至教會二樓,與居於三樓的喜牧時常往來。
1884 入香港中央書院讀書,同年在家人安排下,回鄉娶妻盧慕貞。
1886 於中央書院畢業後,考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,在當地認識倫敦會(即道濟會堂,今之合一堂)區鳳墀長老,區長老為他改號逸仙。
1887-1892 回港入西醫書院(即今日之香港大學醫學院)繼續習醫,課餘常與陳少白、尢列、楊鶴齡和關景良等年紀相若又志同道合之好友議論時政,與陳、尢及楊三人自稱「四大冦」;又與道濟會堂(即今日之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香港堂)主任王煜初牧師成為密友,常晤談聆聽道理。後以第一名畢業,先到澳門後往廣州行醫。
1894 上書李鴻章遭拒,遂赴檀香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——興中會,提出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國,創立合眾政府」主張。
1895 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機關,策動首次起義「乙未廣州之役」,惜事情敗露,逃至日本繼續革命活動。1895-1911年間先後直接策劃了十次南方革命,當中六次均以香港為基地,包括了乙未廣州之役(1895)及黃花崗起義(19114月),可惜多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。其間,於香港及歐美等地籌募革命經費。
1896 前赴倫敦,被清政府駐英使館人員綁架,被囚12日後獲康德黎等營救。
1897 留英考察期間,經常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讀書,三民主義漸漸形成。
1899 在日本等地進行宣傳、組織活動,籌措新的起義。旅居日本時,化名中山樵,革命成功後,以中山為名。
1905 與黃興等建立同盟會,為全國性的革命政黨。
1911.10.10 武昌新軍起義成功,得各省響應,清政府覆亡。
1912.1.1 中華民國成立,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,主持南京臨時政府,發表宣言和告同胞書。
1912 4月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,改而推薦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。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,被選為理事長。
1913 計劃推翻密謀復辟帝制的袁世凱,策劃「二次革命」反袁,惜事敗遠走日本開始流亡生涯。
1914 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。
1915 10月與宋慶齡在東京結婚。同年底,袁在反對聲中公然稱帝,在舉國人民反對與唾罵下猝死,中國落入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。
1917 在廣州組中華民國軍政府,被推舉為大元帥。
1918 辭去大元帥職,自此到1920年底在上海完成《孫文學說》、建國方略》及《建國大綱》等著作。
1919 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,擔任總理,同年「五四運動」爆發。
1921 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正式政府,就任大總統。
1922 陳炯明叛變,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到上海。
1923 驅逐陳炯明,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,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,復任大元帥。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,實行國共兩黨合作,推進革命。
1924.1 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改組了國民黨,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,創辦黃埔軍官學校,又應邀扶病到北京商議國事。
1925.3.12. 長期積勞成疾,因肝癌病逝於北京。